山清水秀笑开颜——娄底市开展城乡环境整建四年行动工作纪实(一)

  • 发布时间:2016-01-11 11:22
  • 保护视力色:
  • 收藏

  2015年11月30日下午,在涟源城区的涟水风光带。几位老人在休闲亭里和着二胡唱着歌;面对焕然一新的环境,几位途经此地的市民不由自主地掏出手机玩了回自拍。而在2014年之前,那里还是一片堆放建筑垃圾的荒地。

  2015年12月1日,娄底经开区大埠桥办事处南阳桥村境内的西阳河,经过河道整治之后,为当地的交通、农业生产带来了便利,成为了村民休闲的好去处。而之前,这里杂草丛生,病死家禽一遇大水便堆积河面。

  2015年12月3日,娄底城区久雨放晴,家住娄星区黄泥塘办事处新立社区的谭女士坐在家门口整洁的水泥道路旁悠闲地享受着午后冬阳。而在2013年改造之前,这里道路坑坑洼洼,下雨天泥泞不堪,臭水沟随处可见。

  这是自2012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展城乡环境整建工作以来全市城乡环境蝶变的真实写照。

  4年前,为进一步改善城乡发展环境,推进城市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委、市政府决定全面开展全市城乡环境整建工作,全面实施城乡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努力创建环境优美、经济富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幸福城市。

  4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按照“三创同行、四级同动”和“四清、三基、两统、一化”的要求,参与到城乡环境整建的行动中来,勠力同心让8000多平方公里的湘中大地换上了新装,使城乡面貌发生了彻底改变,宜居娄底、幸福娄底、大美娄底正跃然眼帘。

  市整建办副主任、市农委调研员杨永红表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通过加大投入力度、严格考核考评、发动群众参与等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城乡环境整建工作。4年来,城乡环境整建取得的成绩超过了预期,在有力地支持娄底中心城区成功创国卫、县市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之时,也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环境卫生意识,凝聚了正能量,对娄底社会政治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城乡环境改善对经济的助推力得以彰显。

  三创同行  “脏乱差”的城中村变洁美家园 

  谭女士家所在的新立社区是典型的城中村。对于2013年前的环境,在此生活了40多年的她印象深刻:之前,除了道路一到下雨天泥泞不堪之外,由于当地曾普遍使用旱厕,致使臭气熏天,蚊蝇孳生,垃圾乱堆乱放现象随处可见。

  “现在,路修好了,卫生搞好了,居民幸福指数也提高了。”谭女士深有感触。这样的感触,乐坪街道廖家三组的居民也有,经过娄星区根据创国卫迎检要求改造之后,这里曾存在的环境卫生差、基础设施缺乏等问题解决了,取而代之的是绿化多了,路面宽阔明亮了,居民脸上笑容多了。

  同所有资源型城市一样,丰富的矿产资源曾为娄底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力,但粗放式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日渐脆弱,城乡卫生日渐突出的“脏、乱、差”问题也成了娄底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道坎。

  为还广大市民一个天蓝地绿、水清城洁的居住环境,2010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三创合一、城乡共建”的重大决策。并于2012年全面打响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攻坚战。

  考虑到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简单地搞搞环境卫生,在创建之初,市委、市政府特别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先后制定出台了《娄底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的决定》、《娄底市“三个创建”工作奖惩办法》等文件,成立了市委书记任顾问、市长任组长的高规格领导小组,建立完善了管理、责任、考核和奖惩等一系列制度。优化了顶层设计,明确了“科学创建、全民创建、节俭创建、和谐创建、长效创建”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切实做到了完善硬件与提升软件相结合、整治环境与提升素质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

  截至2014年,仅娄底中心城区就完成了26条新建道路、8条配套道路、4条改造道路的建设,中心城区基本告别了泥泞路;完成了城市防洪堤、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重点城市项目建设;完成了35个城中村、25个城乡结合部的整治和改造;新建公园8个、标准化改造农贸市场20个、超市50个;新建公厕125座、新设分类果皮箱5442个、可移动垃圾桶7203个、新添环卫专业车辆94台。

  截至2014年,全市35个城中村、25个城乡结合部基本无乱搭乱建、乱堆乱摆、乱停乱放、乱贴乱画、乱扔乱倒现象。全面消除了旱厕,垃圾日产日清,清运率达100%,环境卫生得到了明显整治和改善。

  在中心城区创国卫工作的引领下,全市创建热情高涨,2014年,全市共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单位4个、省级卫生村29个、市级文明卫生单位27家、市级卫生村95个。

  这也让城区环境发生了重大改观:城市街道由脏变净,空地由黄变绿,天空由灰变蓝,河水由浊变清,交通由乱变畅,城市扩容提质步伐加快,城市形象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

  城乡同治 乡村环境卫生达有史以来最好水平 

  在全市上下奋力开展创卫之时,2012年,市委、市政府酝酿的旨在使非城区面貌大改观的政策也已成型,同年7月,随着动员大会的召开,我市城乡环境整治及建设工作大幕轰然揭开。

  围绕“不求最大,但求最美,努力把我市建成天蓝地绿、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经济富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幸福娄底”的总体目标,城乡整建工作“三步走”战略实施:2012年为动员和重点突破阶段;2013-2014年为全面推进阶段;2015年为巩固提升阶段。

  结合各县市区力争实现“两创”(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努力争创省级文明城市);农村实现“四清三基二统一化”等区域目标,各个县市区的城乡环境整建工作如火如荼展开。双峰县荷叶镇、娄星区杉山镇万乐村、涟源市东园村、冷水江市岩口镇农科社区、新化县吉庆镇油溪桥村等此前已经开展了卫生整洁工作的地方调整了思路,将“之前以整洁为主、主要搞卫生的思路调整为净化、美化、亮化和绿化,把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环境整建、生态保护等工作一体化推进。

  同时,各地因地制宜,依靠村规民约自主管理等独具创造性的城乡整建模式雨后春笋般涌现,涉及到了管理、资金筹措等方面,有效地化解了横亘在整建工作面前的资金瓶颈、民众意识不高等问题,推动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了解决资金不足,涟源市龙塘镇面对城乡环境整建开展之初面临的民众意识不高、整建任务工作量大、经费紧张等问题,巧用村民自治、自筹经费等,推动了工作开展,目前这种模式已在该镇40个村中全面启动。新化县吉庆镇油溪桥村为了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做好整建工作,当地在出台村规民约的同时,也通过“以罚代投”做到了“如何不花钱搞好卫生”,实现了“以罚少数人促进大多数人改变观念,形成了长效化机制”,实现了由如何打扫好卫生向如何不要打扫卫生转变。

  为了推动集镇改造,涟源市茅塘镇则结合在外创业人士较多的实际情况,通过企业捐助,对集镇进行了提质改造。冷水江市结合S312线改造契机,按照“基础先行、龙头带动、点片结合、城管下乡”的思路,推动了沿线铎山、岩口、金竹山等集镇的连片改造,规范了集镇秩序,提升了集镇形象。双峰县荷叶镇以曾国藩故居为点,对镇区实施了晚晴风貌改造。

  与此同时,河道保洁、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绿化等专项整治也随即展开。分布在86个乡镇、2000多个村的长达3000公里的河道全部实行了属地管理、分段包干的保洁责任制,建立省级河道保洁监测点9个,建立拦污网45处;整治规模以上养猪场和小区的养殖污染2849处,1569个村开展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4年来,全市有一定规模的83个乡镇全部开展了中心区域整治,拆除了一批乱搭乱建棚点,统一了门店招牌,规范和新建了一批农贸市场,镇区的绿化等工作等到大幅度提升,建设污水管网154公里,新建污水处理厂12座,创建省级卫生乡镇1个,市级卫生乡镇17个。所有的村没有陈年垃圾,1423个村安装太阳能路灯41740盏,硬化村级道路达3000公里,农村改厕13多户,四边植树超过3500万株,新增安全饮水人口超过149万人,创建省级卫生村91个,市级卫生村301个。全市有83.6%的村建立了长效保洁机制。在今年4月的调研中,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王雄指出,我市农村环境卫生达到了历史以来最好的状况。

  目前,庭院干净、绿树掩映、村容整洁成了我市大部分村庄村容村貌的写照;“天晴下雨不换鞋,晚上出门不打手电,垃圾弃物不乱丢乱倒”已成了岩口镇农科社区等地村民生活环境的浓缩。

  自2012年以来,全市涌现出了一大批 “娄底市最美乡村”、“湖南省生态村”、“湖南特色旅游名村”、“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全国文明村”;也涌现出了一批省级生态乡镇、湖南文明乡镇、全国重点镇、全国文明村镇。

  涟源市龙塘镇83岁的村民刘照林老人表示,和过去相比,现在乡村卫生有了巨大提升,农村环境是自己有生以来见到的最为干净、最令人舒畅的,百姓成了最大的受益者。(记者:杨成伟)

打印本页 我要纠错 返回顶部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