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培训

  • 发布时间:2009-04-15 16:54
  • 保护视力色:
  • 收藏

  娄底市娄星区是1980年设立的县级行政区,1999年前为县级娄底市,1999年撤地设市改为娄星区,现有7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含开发区)总人口39万,面积430平方公里。现有中学19所,小学85所,在校学生7万余人,专任教师4618人。1997年和2001年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区,1999年至2001年连续三年接受省“普九”年检和素质教育检查评估,均获全省先进。2002年秋定为全省首批课改实验区。2003年7月,湖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现场研讨会在我区召开。2004年秋季起小学1—3年级、初中七至九年级全部进入课改。2004年10月被确定为全国“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2005年6月成功实施新中考。几年来,我区各级各校高度重视课改,积极培训教师,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坚持开展课题研究,全力建设校本教研制度,抓好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考试考核评价制度,促进了新课程的实施,推动了我区教育的健康、快速、优质发展。现将我区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明确管理体制,把校本教研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 

  2003年初,教育部办公厅在《关于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中明确提出:积极推进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朱慕菊司长在《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深入推进新课程实验》中指出: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这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我区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并明确各级各部门工作职责,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开展提供了工作基础。

  2003年4月,区教育局制订了《娄星区“创建国家级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全区“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的目标和意义、内容与任务、措施与要求、机构与保障提出了明确具体的指导意见。《方案》明确了区教育行政部门在全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基地建设中应发挥的组织领导、教师培训、经费保障、工作规划、部门协调、过程监控及督导评估等方面的组织、指导和管理作用;明确了全区中小学校、乡镇办事处学区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中的所处地位、主要职责、工作内容、专业支持和评价方法;明确了区教育局长是全区校本教研的总责任人,学校校长、学区主任是学校、学区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区教育局、学校和学区应始终坚持把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作为全区教育工作与学校、学区工作的重点,着力营造和构建扎根每一堂课,关注每一位教师,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型教研文化。

  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在学校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中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方案》明确要求校长必须组织与参与新课程研讨活动,主持或参与实验课题研究,担当起校本培训责任,成为以校为本教研活动的专业引领者。同时要求校长在实施新课程、开展校本教研中,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要善于倾听教师对课改的意见和建议,立足课堂主渠道,对新课程的教学、教研多思考,不断改进教研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要善于总结经验,提炼升华,把自己对新课程的认识、体验、感悟写出来与同伴交流,作为校本教研的资料,从而引领本校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应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经常给学校教师作专题讲座,并做到善于用新课程理念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一把手”工程的确定,从而使我区校本教研工作一开始就步入了规范化、制度化、高效化的轨道。实践证明,这一管理体制的建立,为我区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和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提供了组织上、师资上和经费上的保证。

  二、强化校本培训,注重“四个结合”,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作为新课程推进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建设,关注的是教师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研究方式的变革,构建新型的教研制度,形成民主开放的教研氛围,  目的是提升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区教育局和中小学校致力于加大校本培训,以努力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在校本培训上我们坚持和注重“四个结合”。①在培训方式上,坚持专家辅导与校本培训相结合。2002年下期进行课改以来,我们邀请湖南师大课程中心,省、市教研部门的专家,课改先进县市教研部门的行家来我区讲学30余次,同时,加大校本培训力度,挖掘本区本校的培训资源,以学校、学区为单位,强化校本培训工作。②在培训环节上,坚持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均由区教育局统一组织,在通识培训时,教育局长、分管副局长、教研室主任亲自授课,重点介绍课改的背景、新课程的理念、素质教育理论等理论知识和背景知识。学科培训由教研室各科教研员具体组织,整合全区该学科优秀师资,采取听报告、学课标、看录像、研讨、交流等方式,全方位进行培训。③在培训过程上,坚持上岗培训和后续培训相结合。对课改实验教师我们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实践证明,上岗培训很重要,但后续培训更重要。我们每个学期和寒暑假都要举办全区课改实验教师提高培训班,及时充电学习,总结课改情况,交流课改经验。④在培训内容上,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相结合。课改工作,不管是对教育管理与教研人员,还是一线实验教师,都需要洗脑,不学习理论,是肯定不行的,而且要有计划、有系统、有重点地学习中外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我区从教育局、教研室到各个学校、学区,始终坚持理论学习不动摇。但随着课改的深入和全面推开,光学习理论还很不够,还要经常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相结合。

  目前,我区中小学校在校本培训工作中做了许多有益探索,一些学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娄底市二小的校本培训坚持思想政治素质与业务水平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目标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该校的培训内容包括政策法规、教育理论、课程标准、新教材、科研素养、教学基本功、信息技术、英语口语和校本课程开发等九个方面。通过培训,打造了一支师德好、业务精、能力强、作风硬的教师队伍。娄底二中积极探索校本培训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工作,特别重视和整合网络资源、人力资源、音像资源、实践资源,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三、创新教研方式,促进“三个转变”,实现教与研的新型结合 

  我区为适应新课程实验的需要,努力创新教研方式,基本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变传统教研工作的自上而下为自下而上,实现教研工作的重心下移。我们确立教研室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中的突出地位,要求教研室首先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组织,教研员要率先学习,尽快实现教研角色的转换。二是变传统教研员研而不教为研而又教,实现研与教的结合。我们要求教研员淡化教学管理职能,强化以课程,教学、教研为中心的研究、指导、服务职能,强化深入课堂、面对面的观察、诊断和交流,从而实现有效指导,提高专业引领能力。同时提倡和鼓励教研员到中小学上示范课或担任学科教学工作,实现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与转化。三是改变传统一线教师只教不研为教而又研,实现教与研的结合。广大中小学教师成为了校本教研的主体,以年级教研组、学科教研组、联片教研组和教师自愿组成的团队为依托,聚焦课堂,以问题驱动带动教研修一体化,初步形成了务实、有效、持续发展的教研机制。

  在教研室的功能和教研员的职责定位上,力求实现教研角色的转换,以构建新型的符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研文化,促进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教研室不再只是考研室、编研室、评研室、赛研室,不再是教学研究的权威机构,不再被当成是教育行政部门,而成为了课程改革的先锋队,成为了广大中小学校和教师的服务站,成为了教育行政部门的参谋部,切实履行了研究、指导、服务三大职能,在课程改革和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时,所有教研员也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转换角色。教研员与教师的关系不再是领导与被领导、裁判员与运动员、师傅与徒弟的关系,教研员的地位不再是至高无上的。而是和一线教师一样,是运动员、战斗员,不断学习,亲身实践;是服务员,自觉养成职业研究生活方式,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建设校本教研制度搭建平台、创设情境。教研员自身走出了一条“学习、实践、反思、研究、总结、提高”之路。

  四、优化教研管理,加强制度建设,初步形成学校校本教研特色 

  今年上半年以来,我们通过对师生发放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非正式访谈、观察和文本分析等方式,对教师校本教研需求进行了调研评估,反思传统的教研制度,找到了制度上的缺陷和机制上的薄弱环节。如教研内容缺乏针对性,教研的方式方法简单,没有建立完善的理论学习、课题研究和对话交流制度,个别领导存在严重的逐利思想,教师缺乏从事教研工作的主观能动性等。为此,全区中小学校普遍建立十项校内教研制度:①理论学习制度;②集体备课制度;③教学反思制度;④对话交流制度;⑤课题研究制度;⑥专题研讨与课(案)例分析制度;⑦专业引领制度(或学校与专门教研机构、大学课程中心合作制度);⑧学校开放、家长接待日制度;⑨经验交流、论文评比制度;⑩教师奖励制度。

  在校内教研制度建设中,我区中小学校找到了校本教研的切入点,促进了全校教研工作的创新发展,一些学校形成了自己的校本教研特色。如娄底市四小以改革备课为突破口,来推动整个学校的课改工作与校本教研。该校实行集体备课的具体做法是:①期初定“点”。开学初,学科备课组集体熟悉教材,根据教材的单元组合,将知识点渗透到各个单元中,确定每一个单元的重点和难点。②定量主备。备课组长将整个备课任务按教师个人的爱好、特长和专业知识情况分配给每个教师,教师对照课标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查找资料、制作课件,高质量完成备课基础工作。③集中说评。学校确定每周四下午为集体备课组集中说评时间,先由单元主备人介绍教学设计意图与方案,然后大家提出修改意见。④完善印发。单元主备教师将评议修改后的教案,重新整理,然后打印分发给同组教师。⑤复案补改。教师将印发的教案课前认真复案,并结合本人教学风格及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在“补充修改栏”进行调整。⑥教后反思。该校通过集体备课,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又发挥了集体智慧,实现了知识互补,资源共享,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仅2004年度就先后有9位教师设计的教案获国家级奖励和省级评比一等奖,改革备课形式,推进集体备课,已成为该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又如娄底市二小对学生作业的创新设计;娄底市三小挖掘学科德育资源、提高德育的实效研究,娄底三中运用现在教育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等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鲜明的校本教研特色。

  五、狠抓课题研究,坚持校本教研与教育科研相结合,整合校本教研资源 

  1、深化教学方法研究,激活课堂教学。我区原有的中学语文“联课式”教学法、读写“双快”教学法,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法、初中数学“五环节”教学法,中学英语“四环导学”法,小学语文“纲·本·源”教学法,小学数学自学辅导法等,都是坚持研究了多年的课题,而且获得过省、市以上科研成果奖,这些研究课题的目标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通过这些课题的研究与实施,有效地调动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为激活课堂教学,创设学生探究性学习提供了载体。

  2、拓宽课堂空间视野,构建开放鲜活和充满人文精神的课堂空间,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多元的社会生活。如我区教研室的“以活动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研究,娄底市三中的“校园文学活动与学生主体发展”研究,万宝镇中学的“农村中学团工作与学生素质提高”研究,大科办事处学区的“礼仪教育”等课题,与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实际、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基本精神十分吻合。

  3、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文关怀,关注与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发展。目前,全区中小学校共有教改实验课题103项,其中省级立项24项,市级立项58项。如娄底市二小的“综合实践活动与其它课程的相互关系”研究,娄底三小的“培养教师心育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研究,“加强环境教育,创建绿色学校”研究,娄底三中“初中数学新课程学生学习评价实验研究”,娄底市四中“中学数学探究性学教模式研究”,娄底市七中“新课程教学中师生互动研究”等课题,贴近学生生活与社会实践,强调学科间的沟通与综合,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2004年省、市第七届基础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中获得广泛好评,荣获一、二等奖。

  4、开展“新课程、新理念”示范课、公开课、优质课竞赛与课改优秀论文、优秀教案、优秀课例评选活动,探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引导课改教师进行理性思考,以教研促课改。

  六、落实课程管理,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形成学校新课程实验特色 

  三级课程管理是第八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为落实三级课程管理,开发校本课程的精神,我区在制订了《娄星区中小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管理指要》,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编写原则、教学内容、管理要求和评价方法等环节的工作,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要求全区中小学校结合“三个实际”(区域实际、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制订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同时明确规定由区教研室负责校本课程的管理工作,避免遍地开花和低质量,从而规范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提高了开发使用的质量。

  我区校本课程的开发,注重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因地制宜,从醇厚的人文乡土文化中开发课程资源。如万宝镇学区的“万宝”人文,西阳镇学区的“血性教育”。二是提炼精华,从科研课题研究中开发课程资源。大科办事处学区的“礼仪与道德教育”,娄底市三中的“校园文学”与中华诗词教学,娄底市四小的“安全教育”等。三是关注个性,从实践活动中开发课程资源。如娄底市二中的“口语交际”,娄底市四小的“新世纪,我能行”体验教育,娄底市五小的“科技”教育等。

  目前,我区中小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有100多门,一些学校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方面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娄底市三小的领导与老师们树立“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校本意识,整理规划小学六个年级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使之序列化、规范化、科学化,通过精心策划,已开发编印并分别在各年级开设了《养成教育》、《环境教育》、《科技教育》、《国防教育》、《艺术教育》、《心理教育》等校本课程,学校也逐步形成了以德育、心育、环保、国防、艺术为特色的开放性校园,成为我区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示范学校。

  七、建立评价机制,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与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结合,形成课改动态管理体系

  新课程改革必然要改革评价制度,必须改变传统的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简单机械、不科学不合理的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手段。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能否成功,直接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它是难点、是瓶颈。在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过程中,我们始终关注和重视评价机制与考试制度的改革,许多学校做了一些比较成功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今年6月我们成功地实施了新中考。娄底市二小取消百分制,对学生的评价采用“三·三”制:即考试方式的口试、笔试、操作三结合,考核环节的平时、期末、自我评定三结合,评价手段的“等级+特长+评语”三结合。今年以来,进一步探索新的学生评价办法,如期初要求学生制订我的成长目标,期中进行学习行为自评,期末四方连评,让学生了解同伴、老师、父母对自己的评价,同时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又如娄底五小探索出来的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办法、娄底市三中探索出来的初中数学新课程学生学习评价办法、娄底市四中对教学常规质量管理与评价的探索创新等。

  问题与困惑 

  1、问题

  ①教师固有的教育思想、观念、方法的干扰,目前;尚有部分教师还是穿新鞋,跑老路,观念没更新,方法老一套,上课满堂灌的现象仍然存在。

  ②学科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③教学过程中的形式主义严重,研究型课堂还是难以大面积体现。

  ④评价机制的研究还滞后于教学研究。

  ⑤学校的管理体制滞后于课程改革,校本管理有待加强和改进。

  2、困惑

  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大龄化、老龄化严重。学生减少,学校撤并,教师减员,新教师未补充,财政困难,以至出现了“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的情况,课改的关键是教师,可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大龄化、老龄化,不利于思想的解放,观念的转换,知识的更新和校本教研的开展。

  ②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减轻中小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但事实上,课改对教师、对学生的要求都提高了,教学内容繁、难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学生课业负担仍然很重,有些教学内容对农村学生明显要求过高。

  ③课改中出现了学生双基不扎实,考试成绩下降,教学质量滑坡的现象,甚至学生中间两级分化现象更加严重。

  ④校本课程式开发工作做得多,各校编写的校本课程教材不少,但如何教学、如何管理、如何评、如何规范尚存在很多问题。

  ⑤担心课改似一阵风,如同过去搞政治运动一样,存在一些迹象。如上岗培训很重视,后续培训没跟上;校本教研大多停留在文字上,领导、老师的思想认识与课改的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等。

  ⑥评价的问题关键还是看高考指挥棒如何舞

打印本页 我要纠错 返回顶部 关闭本页